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結構不確定性機械臂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結構不確定性機械臂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增加機構自由度的方法?
問題一:機構自由度是指什么 機構自由度
根據機械原理,機構具有確定運動時所必須給定的獨立運動參數(shù)的數(shù)目(亦即為了使機構的位置得以確定,必須給定的獨立的廣義坐標的數(shù)目),稱為機構自由度(degree of freedom of mec鼎ani***),其數(shù)目常以F表示。如果一個構件組合體的自由度F>0,他就可以成為一個機構,即表明各構件間可有相對運動;如果F=0,則它將是一個結構(structure),即已退化為一個構件。機構自由度又有平面機構自由度和空間機構自由度。
平面機構自由度:
一個桿件(剛體)在平面可以由其上任一點A的坐標x和y,以及通過A點的垂線AB與橫坐標軸的夾角等3個參數(shù)來決定,因此桿件具有3個自由度。
空間機構自由度:
一個桿件(剛體),在空間上完全沒有約束,那么它可以在3個正交方向上平動,還可以以三個正交方向為軸進行轉動,那么就有6個自由度。
自由度的計算:
約束增加,自由度就減少,機構的自由度為組成桿件自由度之和減去運動副的約束。問題二:計算機構的自由度的目的是什么? 自由度等于1,則此機構有一個原動件,有固定的運動軌跡,如沖床,部分機械臂等,機構自由度大于1,則此機構有多個原動件,運動不確定。若小于等于0,則機構不能運動,自由度小于0的機構又稱超靜定機構。我們在設計機構時,首先要考慮其自由度,希望機構能做何種運動從而合理地設置自由度,以防出現(xiàn)制作出來的機構自由度為0甚至小于0的靜定機構。問題三:這個機構自由度怎么算? F=3n-2Pl-PH;其中F:機構自由度;n:除機架外的構件數(shù);Pl:低副數(shù);Ph:高副數(shù);
F=3*3-2*3-2=1
其中A、C處為轉動副和右下角的B處為移動副。
諸葛亮生前為什么不使用連弩?
這類弩箭,實際上在三國之前就有出現(xiàn),諸葛亮只不過是又重新設計了一下,他在可一次發(fā)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,設計制作了一種“元戎”弩,可以一次發(fā)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,提高了強弩的殺傷效能。
1964年在成都郫縣就出土了一架劉禪在位期間,景耀四年,也就是公元261年制造的銅弩機。弩機的上面還標著制造的年月日,這架大連弩在制造的時候,諸葛亮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,但是由此可以看出,連弩使用和制造在蜀漢的連續(xù)性。
這架大連弩重約267公斤,靠人的單純臂力是絕對拉不開的,只能實現(xiàn)腳踏式發(fā)射,也屬于冷兵器時代里的一件重型半自動武器吧。
那么,既然蜀漢***有連弩的存在,“諸葛亮生前為什么不使用連弩?”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還得回過頭來,了解連弩的基本狀況。
首先,據資料記載,諸葛亮改造后的連弩,“以鐵為矢,矢長八寸,一弩十矢俱發(fā)”,這就是說,箭矢只有八寸,這樣在半機械力的推動下,發(fā)射的距離遠,有力量,而且是一次發(fā)射10支箭矢,重要的是,箭矢必須特制。
在我們現(xiàn)在看來,這都不算問題,可是,在當時只有益州之地的蜀漢***來說,弩身用料,箭矢的制造等等,生產工藝復雜而細密,當時的制造水平就達不到連弩整體裝配蜀漢軍隊的要求,圖紙可以出來,制造幾架出來可以,無法批量生產,這對于十萬人的軍隊來說,就沒有什么現(xiàn)實意義了。
而諸葛亮六出祁山,后來的姜維九伐中原,軍事活動頻繁,哪里能顧忌到推進連弩這樣的研發(fā)生產,如果在回頭去匹配連弩的制造工坊,也沒有這樣的時間、財力、以及整體制造業(yè)基礎。
這就是問題的答案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結構不確定性機械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結構不確定性機械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